注册会员会员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资讯

中国物联网需要的是维生素,而不是去痛片

发布时间:2013-01-04 21:55:00 点击:

中国物联网需要的是维生素,而不是去痛片
 
 

本来,这是一篇可以不写不发表的文字,但当我看到只有个别网站那样不痛不痒文不对题地纪念那个三年前的8月7日的时候,当我看到"物联网三周年"在鄙人意料之中地已不再成为麻将群众的谈资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说说物联网这三年。这三年,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那些物联网的往事与混混
2009年后,东南沿海以及西南内陆到北京的航班头等舱和经济舱里都坐着热情洋溢的创业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他们的目标都是北京二环内的某个部委,或者中关村的某个快捷酒店,他们怀揣着一沓方案或者商业计划书,希望能说服上级部门提供扶持资金,或找到风投。然而,上级部门的资金毕竟有限,而VC们一致的口径基本上是"还没看清"。
2009年的冬天,我跟一个门户网站IT频道的编辑朋友说,你们这么大一个网站,成天关注什么山寨机啊防火墙,也不关心关心物联网。结果他说,物联网太虚了,山寨机至少还是有个机,防火墙至少还有一堵墙,物联网有啥啊?你说说。我还真没法说。
2010年的春天,华东某市一位创业者风尘仆仆地来到公司,跟我们谈他所在城市物联网的火热程度,跟我们谈他那个连名字都没想好的公司如何在三五年包装上市,结果晚上因为飞机晚点,在我要上地铁的时候,我们还聊了半个小时的"物联网发展前景"。后来据说他因为某市政府的促进政策注册了两家公司,换回了300平米免水电费免三年税收的办公室,两个公司共用一个前台小姐,正式员工就是他俩。再后来据说他又要进军影视业了……
2011年的夏天,京城的某个物联网大会人头攒动。面对物联网在国内的一时疯魔,会场也有在美国硅谷拍过几张单人照在华尔街跟牛合过影的半仙说:美国没有物联网。意思就是所谓物联网就是咱们自己在意淫,美国人没有的,咱们有也没用,美国有的,咱们没有就不行。可咱得说句:其实中国也没有internet of things。为什么中国的事情总要希望找到一种国外已有的模式来为之背书,这样忽悠起来才显得理直气壮。这如果不是心里有鬼,那肯定是脑子有病。
2012年,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袭来,盛况空前。
那些醉人的"产业圣经"与"市场去痛片"
8月2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部际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无锡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会上的讲话有两点颇具玩味:他要求无锡示范区总结经验与不足,准确把握物联网发展规律;并认为物联网应用需要"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工信部在将"物联网"定义为"互联网和通信网的网络延伸与应用拓展,具有整合感知识别、传输互联和计算处理等功能,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后对当前物联网发展的第二次公开表态。这也再次说明物联网不是一种快餐式或者方便面式的产业,"多快好省"的模式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此外,苗圩还对无锡示范区的发展提出要求,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壮大骨干企业;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应用示范的带动作用;加快开展物联网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善于宣传,积极调动需求引导消费。"这四点要求,两点提到"需求",要求"管理需求"和"引导需求"。看到这里,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可以了解这三年没有目的的繁荣之下的真正问题。一个没有需求也不会培养需求的市场,方舟子也拿你们没办法。
据说,为了京东苏宁国美的步伐,物联网领域也玩起了"价格战",这无疑饮鸩止渴。真正牛逼的产品从来不屑于打价格战,比如iphone。价格战只是一种低能的竞争、粗鄙的竞争和没有智商的竞争。这是一种速效的竞争策略,同时也是一种速朽的发展方式。没有人去冒险,没有人去创新,所以他们都拥挤在产业链的低端做殊死的厮杀。结果,并不是企业失去机会,商人失去资本,而是产业失去未来。
自从物联网被提出以来,似乎整个市场都是由政策唱主角,从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再到地方政府的各项扶持计划。物联网政策似乎成了市场的"产业圣经"与"去痛片",让他们暂时忘记疼痛,觉得政策在前,未来就有希望。而其实,我们需要的是"维生素",而不是"去痛片","去痛片"可以止疼,但只有"维生素"才能支撑物联网产业的生长、代谢和发育过程。
那些扑朔迷离的虚荣与牌坊
物联网被炒热之后,很多五迷三道的"股评专家"开始教育屌丝股民怎么买股票,市场也很"争气",每次政策一出台,媒体一跟进,就有几支股评跟着涨停,营造了市场一片大好的繁荣景象。然后这种繁荣的背后,企业的盈利情况却被忽略。目前就笔者所了解的物联网概念股基本有两种盈利模式:第一是主营业务不赚钱,依靠概念炒作股票赚钱;第二是主营业务不盈利,政府补贴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此外,运营商占据了网络管道优势,也不甘寂寞,曾经以各种"××热线"希望进入互联网领域的它们,现在又开始推进"智慧××"地方门户的建设,媒体的判断就是只要运营商跟某地方政府签订了智慧城市协议,就代表已经开始智慧城市建设,而其中真正的项目内容,有的是虎头蛇尾,有的根本就石沉大海,有的就是以以智慧城市之名补"数字城市"的课,大规模建设宽带网络等等。
在一个以政策为导向的市场,"试点"代表着资源,代表着"钦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城市、智慧旅游、车联网等各种各样各种机构发布的"试点城市",而就笔者的调查与了解来看,所谓"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多半是李鬼,至今并没有看到有关"试点城市"的具体文件出台。以"试点城市"之名来争取政策资源与扶持资金,地方政府都不愿意缺席这场盛宴,从而导致了这种饥不择食的乱象。
真正的可悲是,到今天我们讨论"物联网"仍然还在讨论"核心技术"和"标准",这个连闲聊的谈资都显得屈指可数的行业,难怪曾经那些追捧物联网的联盟/协会已经把目光移向了智慧城市,而这也正应了此前那条论断--"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产业的盐"标准林立的领域,等于没有标准,要做的并不是建立标准,而是统一标准;核心技术缺乏,并不是没有核心技术,对于企业而言,并不代表咱们就无事可做,毕竟研究核心技术还是少数人的事情。郎咸平先生提及的"智慧产业"确实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只是我们向来善于把智慧放在"厚黑"上,而不是"创新"上。
许知远老师忧心忡忡地说"在对解决方案的急切寻求中,是人们对于个体责任的推卸,他们既不愿意付出道德的、智力上的探索,只希望获取外界的、别人的、最好是一揽子式的答案,而他只要遵从这答案即可"。其实,当今中国的物联网发展何尝不是如此?
物联网下的蛋,目前还没有蛋黄,只有蛋清。
那些代表互联网来拯救物联网的人们
最近一篇名为《降级论》的文章在网络很流行,大意是IT领域的失意者成了传统产业的救星,他们用自己专注于互联网产品的1/10之一的精力就能秒杀传统领域的一切对手。他们是互联网领域的"盗火者"、传统产业的"侵掠者",同时也是"革命者"。
我们该如何审视这一批在IT领域"丢盔弃甲"而又在传统领域异军突起的创业者?他们带来的不是互联网技术、产品意识,还有互联网精神,当然还有孜孜不倦、接地气的创新毅力和勇气。而这正是物联网最缺乏的创业气质。以卖元器件起家的企业根本不能成为物联网企业,物联网亟待创新的领域存在于如家居、医疗、农业等具体的细分行业,而这些从互联网领域退出的精英们,他们符合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的一切条件,他们就是那些代表互联网来拯救物联网的人们。
我想,这些互联网基因的携带者,他们绝不会满足于将传统行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互联网化"的改造,最终他们将自觉地深入到生产、经营、管理、供应链等环节,并进行系列"物联网化"的基因优化与再造。他们才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希望!而绝不是那些在官网降价卖标签、在论坛解释自己作为一家分销商如何拥抱物联网的企业。
此前我说过,最后可以算作真正的物联网企业的还是亚马逊、思科、谷歌、苹果这样老而不死的大块头,现在我认为,能真正代表中国物联网产业希望的,是这些互联网的"失败者",他们是物联网产业的维生素,他们的出现让我对物联网开始抱有从未有过的乐观,他们将开启一个真正的物联网时代。
当然,以上一切论断的前提是:预祝Big eighteen 胜利召开!
    文章评论
    内容:
    验证码:

    安防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nfunke.com

    yinhe.org